中世紀的史詩故事,遇上了風格極為現代的蓋瑞奇,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undefined

 

坦白說和許多人一樣,第一次看到《亞瑟:王者之劍》的預告時,只能用「傻眼」兩個字形容。並不是說預告有多爛,只是聽到是亞瑟王的故事,腦海裡自然浮現出傳統史詩戰爭片的畫面。但預告裡滿是刀光劍影的特效,亞瑟手上的王者之劍簡直比《星際大戰》裡的光劍還炫,當下確實完完全全的傻在那。要如何用這種方式拍一部經典史詩?這樣的好奇心驅使了我進場觀賞這部電影。

 

我知道導演是蓋瑞奇,但在看完電影搜尋資料前,我並不知道他拍過什麼電影。我以為我從沒看過他的作品,但事後發現我看過他執導的《福爾摩斯》系列。網路上可以輕鬆查到許多對這次《亞瑟:王者之劍》的評論,不論正反意見,都不約而同的指出這部電影是「一樣的蓋瑞奇」。即便我只看過蓋瑞奇的《福爾摩斯》系列,也很難忘記他那快速剪接的手法,而這次他依然用上了。

 

這並不是像《新世紀福爾摩斯》那樣,將故事搬到現代演出,但他確確實實是個風格極為現代的電影。你不會想把他和其他史詩電影相提並論,即便是同樣風格獨特的《300壯士》也「史詩」多了。對我而言,我更容易把他和《金牌特務》一類的片聯想在一起,只不過他的場景、服裝多點古早味罷了。導演的個人風格太過強烈,但這個風格又不是目前的主流,以至於有些人給負評的理由是「一貫的快速剪接、一貫的跳躍敘事、一貫的蓋瑞奇」,而給好評的人理由也是「一貫的快速剪接、一貫的跳躍敘事、一貫的蓋瑞奇」。而我剛好是站在正面評價的那夥人。

 

undefined

 

導演風格太過強烈時會引發個缺點,那就是他讓觀眾很難專注在「故事」之上。我非常非常喜歡魏斯安德森的《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我被導演的構圖、剪接、鏡頭與色彩運用迷倒了,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中了對稱構圖與鏡頭平行運動的毒。但正因為我太過陶醉於導演所帶給我的畫面,導致我完全沒辦法去思考這個故事在說什麼。在觀賞查克史奈德的電影也常有這種問題,蓋瑞奇也是。我實在很難用客觀的方式,去思考這部電影的劇情是否合理、通順、流暢,因為大多數時候,我只是單純的在欣賞導演所呈現給我的畫面。

 

或許看完電影的當下感受會是最準的。我記得當時我想的是「還好。但如果蓋瑞奇再拍續集,我一定會看。」或許亞瑟王的故事大家已經熟悉、或許這種遵循天命的故事已經老套,劇情上只能說是中規中矩,沒有太強烈的記憶點。但畫面掩蓋了這些缺點。特別是亞瑟三次掌握王者之劍時的呈現,著實令人讚嘆,尤其是第二次在城牆裡對抗眾多小兵的部分,高速攝影後原速與慢速的交替搭配,將王者奮勇殺敵的英姿展露無疑。其他像是以快速剪接來表現人物腦內思緒的部分,也是令人印象深刻。

 

undefined

 

蓋瑞奇是繼魏斯安德森與查克史奈德之後,第三位讓我想去補完他所有作品的導演。

 

arrow
arrow

    阿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