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事情的真相,不如目擊者想得那麼簡單,遑論旁觀者?

undefined

 

《目擊者》(2017)是部難能可貴的電影。臺灣受限於市場與資金的限制,能拍攝的電影題材有限,大抵能分為「豬式幽默」、「青春戀曲」,以及以懸疑、詭譎劇情取勝的「驚悚電影」,《目擊者》是一個,同為程偉豪導演的《紅衣小女孩》也算一個,其他像《變羊記》、《樓下的房客》等,也都可歸類到這類型之中。《目擊者》在整體氣氛的營造十分優秀,多層次的謎題也引人入勝,在國片之中可說是十分亮眼的存在。可惜爆發了編劇爭議,對票房造成了影響,最終沒能締造太突出的票房成績。

 

在電影的最後,男主角講了一個冷笑話,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笑話:小明很喜歡恐怖故事,有天跑到書店要老闆賣最恐怖的故事書給他。老闆從架上取下了一本,收了小明一千塊,並說「絕對絕對不要翻到最後一頁」。好奇心驅使下,小明終究翻開了最後一頁,只見上面寫了幾個小字:「本書售價十元」。這個小明,可怕就是男主角吧。

 

如果不翻到最後一頁,他不會發現暗戀的對象與恩師的婚外情;如果不翻到最後一頁,他不會發現多年前目擊的死亡車禍,肇事者竟是他周遭的好友;不會害得好友阿吉自殺,不會害得徐愛婷慘遭報復。這一切,都只是因為他的好奇,翻到了書的最後一頁。當然,身為記者的他去追查事件真相是理所當然的,但在電影的最後,我們也知道他積極的追查,恐怕也只是因為罪惡感作祟罷了。他自然也不會想到,想補償徐愛婷的心意,反倒將她送上了黃泉路。

 

undefined

 

身為擁有全知觀點的觀眾,我們以旁觀者的身分觀看整個事件的發生,自然可以對每個人物指指點點。邱哥外遇如何如何,徐愛婷犯罪在先怎樣怎樣。但做為旁觀者,我們所看到的也不過是我們以為的全貌,在這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事情,是我們無從得知的。哪怕是我們以為的真相,也不過是劇中人物的口訴,這些真相又有哪些部分是事實?平常觀看社會事件就妄下推論的我們,以及透過輾轉得消息而高談闊論的名嘴,怎麼總認為旁觀者比目擊者還要清楚真相?

 

撇開上為釐清的編劇爭議,《目擊者》雖然還是有些瑕疵(謎題太多,處理起來反而讓人感到刻意),但仍是部水準之上的國片,這類型以劇本與題材取勝的電影,也是非常適合臺灣發展的電影。

 

arrow
arrow

    阿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