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一桌美味佳餚,但添了幾道你很懷疑為什麼會出現在餐桌上的料理。

undefined

 

如果只能用一句話表達我對《星際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Star Wars:The Last Jedi,2017)的觀後感,那會是「我看了一段兩個半小時長的預告片。」做為啟動迪士尼星戰三部曲的七部曲《星際大戰:原力覺醒》,裡頭加入了大量的致敬與懷舊橋段,甚至要說是照抄四部曲、同時也是系列第一部的《星際大戰:曙光乍現》一點也不為過。但考慮到《曙光乍現》是十幾年來再次出現的第一部星戰,距離當初的《曙光乍現》也將近四十個年頭,賣弄情懷犒賞老星戰粉絲也是合情合理。我相信當初有幸在戲院看過《曙光乍現》的觀眾在看到《原力覺醒》中類似的橋段時,內心肯定是澎湃激昂的。但到了八部曲,本該是引領新三部曲走向的一個關鍵時間點,卻只看到持續照抄舊三部曲的架構,電影只看前半段就大概猜的到後面要幹嘛,甚至可以想像還沒開拍的九部曲會是什麼樣的內容。

 

許多人說這次的星戰拋開了過去的包袱,或許是我對星戰的了解不夠深入,以至於我看不出來跟過去有哪裡不一樣。反倒是去年的《俠盜一號》讓我眼睛為之一亮,覺得他走出了獨樹一格的星戰風格,也是迪士尼重啟星戰後我最喜歡的一部。如果單看電影的劇情,自然有些新意,但整體的大架構卻和舊三部曲如出一轍。幾乎和四部曲相同的《原力覺醒》同樣講述帝國/第一軍團的強大,最後反抗軍都成功重創對方;《最後的絕地武士》則和五部曲《帝國大反擊》雷同,反抗軍勢力遭受打擊,主角路克/芮前往學習原力,同時其他配角則尋找支援並遭到背叛,主角也在訓練尚未結束時就離開,最終反抗軍處在極度劣勢卻又充滿希望的狀況下準備反擊。若從三部曲的架構來看,八部曲和五部曲同樣安排主角方的挫敗,卻又埋了主角成長的伏筆,此一伏筆最終將在下一集發起反撲。

 

undefined

 

事實上《最後的絕地武士》依然有幾個地方頗值得讚許。或許拜於特效所賜,開場波的帥氣演出到反抗軍摧毀無畏艦一段實在精彩絕倫,為電影拉起華麗的序幕。後段芮與凱羅忍並肩作戰一段,以及凱羅忍的反叛到自身野心的嶄露也令人印象深刻。而何朵將軍以光速殲滅敵方艦隊一幕的畫面更是令人屏息。此外,本集在一些人物的性格刻畫上也做足了功夫,包括波與芮的成長,以及凱羅忍的野心與憤恨。

 

特別是凱羅忍,在此集的表現堪稱完美。猶記得七部曲凱羅忍初登場時那如黑武士般的壓迫感,但拿掉面具後反而讓人一片錯愕。演員本身帥不帥是見仁見智,但凱羅忍一臉稚氣、不成熟的樣子,與他未脫下面具時簡直判若兩人,當時恐怕沒有多少人對於這為新一代黑武士有多少好感吧。但在這次的電影中花了許多篇幅在凱羅忍身上,讓我們更加認識這位反派。做為一位西斯,能夠掌握原力與光劍的力量使他勝過身邊絕大多數的人。但站在第一軍團的角度來看,和軍團領袖史諾克相比他卻顯得微不足道。同時他身上又背負著達斯維達的血脈這股壓力,第一軍團內對帝國還有所記憶的人恐怕很難不拿他和他外公比較。而在反抗軍看來,他本該是絕地武士,是英雄韓索羅與領袖莉亞的兒子,是宇宙間的傳奇路克天行者的外甥,但如今卻走上達斯維達的路。

 

undefined

 

所以他戴上面具化身為凱羅忍,效法他急欲追隨、同時也是他無法擺脫的達斯維達。別忘了,達斯維達戴上面具是為了生存,而凱羅忍不過像是看到大人做什麼就跟著做什麼、學著抽菸學著喝酒,好像做了這些就會變成大人的小孩。所以史諾克從來不認為他能獨當一面,打從心底認定他是個小鬼,叫他「脫掉那可笑的面具」。在凱羅忍砸毀面具的那一刻,就注定他將走上一條不同的路,一條和達斯維達不同的路。所以他不再滿足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他殺了史諾克,並決心剷除所有舊時代的東西,他要建立一個嶄新且屬於他自己的帝國。許多人說凱羅忍是中二,確實如此,因為這正是這個角色所要表達的。從模仿黑武士戴面具,到不甘受辱而決心叛變,到為了個人的私仇而錯失殲滅反抗軍的機會,凱羅忍始終如一的維持了他自卑又充滿仇恨的性格。這樣的人絕對組不起一個帝國,但不顧一切的毀掉反抗軍將是必定會發生的事。

 

即便我對電影中許多地方難以隱藏我對他們的喜愛,但我還是無法給予他高評價。原因無他,就是因為芬恩和蘿絲。如果我的印象可靠的話,芬恩在這個迪士尼三部曲中應該算是男主角、或者至少也是第一男配角的地位,所以在本次電影裡塞了不少時間給他。但一直到了最後,我都沒能搞懂這麼長的篇幅想表達什麼?甚至激烈點說,有何意義?如果簡單總結芬恩跟蘿絲對整個劇情的貢獻,那就是因為任務失敗,導致反抗軍遭到大舉殲滅。任務失敗就失敗了,倒也沒什麼。問題就出在的一個小時左右的篇幅在演這段失敗,並且幾乎對之後的劇情進展及人物塑造沒有幫助。

 

201709011133472

 

並不是說電影裡的正派角色所作所為都一定要是對的,一定要成功,遭逢失敗與挫折的所在多有,但這樣的挫折往往會伴隨人物的成長,為角色後續的反撲埋下伏筆。但芬恩跟蘿絲成長了什麼?芬恩從一開始的怯懦膽小想逃跑,到最後滿腦子衝動想自我犧牲,勉勉強強可以說是有所改變,但絕對稱不上是成長。至於蘿絲更不用說了,他為一的改變大概就是愛上芬恩吧。反觀一直待在艦艇上的波,從片頭的滿腦子英雄主義,到中後段發現自己眼界太小,誤會何朵將軍,到最後面對第一軍團大軍冷靜撤退並阻止芬恩衝去幫忙路克,可以明顯看出這個角色逐漸的成熟,或許在下一部電影裡他將會成為反抗軍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如果不是有七部曲在前,我大概會認為男主角是波而不是芬恩。

 

反觀芬恩跟蘿絲,遭逢任務失敗與背叛後,完全沒有多花一點時間演他們的悔恨或憤怒,回到反抗軍後像是什麼事也沒發生。更別提中間到賭場星球的那段了。奉命去找解碼大師,最後竟然是隨便找個不知名的路人回來交差了事,然後把時間花費在暗示這個星球的腐敗跟現實世界中的資本主義有多麼相似?手法如此拙劣,看得實在令人感到尷尬。我從電影中段就一直期待著芬恩跟蘿絲這條故事線會有什麼樣的發展,直到最後我才發現答案:沒有。甚至如果因為劇情需要打算減少反抗軍人數,那大可直接安排反抗軍坐小艇離開時被發現就好,不必花一個小時演這麼一大段。拿其中的十分鐘來演被發現的過程綽綽有餘。我甚至懷疑是不是劇本完成後,才有人冒出一句:「嘿!芬恩不是男主角嗎?怎麼沒什麼戲分?加一條他的故事線好嗎?」編劇才急急忙忙從已經完成的劇本架構內,塞入一段對整體劇情走向完全沒有影響的故事,就為了讓他的戲分多一些。

 

整部《最後的絕地武士》最讓我不滿的就是芬恩跟蘿絲的戲分,偏偏這段戲從頭到尾貫穿全片,以至於每當我沉浸在波、芮、路克和凱羅忍的戲分時,芬恩跟蘿絲時不時就會跳出來打醒我。直接把這整段拿掉,我會毫不猶豫的給上好評。

 

arrow
arrow

    阿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